董明珠的话不应被误读!

2025年4月的珠海,气温已经带着南国特有的湿热。格力电器总部大厦里,一场决定企业未来的临时股东大会正在进行。71岁的董明珠穿着标志性的白色衬衫,站在落地窗前,背后是阳光勾勒出的城市天际线。当她接过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的聘书时,或许不会想到,自己在内部讲话中关于人才培养的一番表述,会在短短48小时内掀起一场席卷全网的舆论风暴。

4月23日,格力电器公告发布的当天,一段12分钟的内部讲话视频在网络悄然流传。镜头里的董明珠语速飞快,带着企业家特有的雷厉风行:"我们在人才培养当中,绝不用一个海归派,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。海归派里有间谍,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,只能保守地选择在国内高校培养人才。"



这段话被掐头去尾后,迅速变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。"董明珠歧视海归""格力拒绝海外人才"的标签冲上热搜,无数断章取义的视频片段在短视频平台循环播放。有人翻出她早年在央视节目中的"霸道总裁"言论,有人整理出格力历年招聘信息试图佐证"就业歧视",更有大V撰写"檄文",称其"开时代倒车""伤害留学生感情"。



舆论风暴的中心,是一位退休媒体人老胡的"小作文"。这位深谙传播之道的资深媒体人,在公众号用"董明珠必须向全体海归道歉"作为标题,将"绝不用海归派"定义为"不加区分的群体歧视",文章末尾那句"当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对海外人才关上大门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个岗位,更是开放包容的胸怀",更是戳中了不少人的敏感神经。


在珠海某写字楼的会议室里,格力中层干部们围坐在大屏幕前,看着网上铺天盖地的讨伐声,气氛格外凝重。行政总监反复播放那段讲话的完整视频:"作为参与航天等敏感领域的企业,我们必须对人员背景保持谨慎。但民营企业不应承担鉴别间谍的责任,这是国家安全部门的专业工作。"


这段话,被舆论选择性遗忘了。



4月11日,国家安全部发布的间谍案件纪录片,此时显得格外刺眼。海归留学生郝某的案例被重新翻出:这个曾在海外名校留学的高材生,回国后凭借漂亮的简历打入某重要部门,却在境外间谍机关的利诱下,将机密文件通过云端传输给境外势力。法庭上的画面里,郝某戴着眼镜,神情木然:"他们说只是帮忙整理资料,没想到会触犯法律......"



这样的案例,并非孤例。在"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"的宣传资料里,多个涉及海归群体的间谍案件被公开披露。这些真实发生的国家安全事件,在舆论风暴中却成了被攻击的"敏感话题"。当董明珠说出"海归派里有间谍"时,她面对的不仅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选择题,更是一个大国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的安全必答题。


在格力的技术研发中心,玻璃幕墙后的实验室里,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新一代中央空调系统。墙上的专利证书展板格外醒目:近五年累计申请专利超10万件,2024年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第二,核心空调技术100%自主研发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格力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上的硬实力,也是境外竞争对手眼中的"肥肉"。



"2019年,我们在欧洲的展会现场,有同行派来的技术人员假装成参观者,试图拍摄核心部件。"一位资深研发经理回忆,"后来我们发现,对方的西装内袋里藏着微型摄像机。"这样的商业窃密事件,在格力的发展历程中并非个例。当企业的技术优势威胁到国际竞争对手时,各种明暗手段便纷至沓来。



航天领域的合作项目,更是让格力对"安全"二字有着深刻认知。某涉密项目负责人透露:"从原材料采购到技术研发,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背景审查。不是我们不信任海归人才,而是在国家安全面前,容不得半点侥幸。"这种谨慎,并非针对某个群体,而是企业在敏感领域生存的必备法则。


在上海浦东的留学生沙龙里,几位刚回国的硕士正在讨论董明珠事件。有人拿出手机,展示美国高校最新的政策:"加州理工学院今年明确表示,中国学生申请工程类专业需要额外提交安全审查材料。"另一位翻开自己的留学经历:"我在英国读传媒,全班70%是中国学生,课程设置更偏向理论,回国后发现根本对接不上企业需求。"



海外留学的光环,正在悄然变化。美国政客将中国留学生视为"国家安全威胁",对STEM专业层层设限;部分留学生海外期间沉迷社交、忽视学业,拿着"水文凭"回国求职的现象屡见不鲜。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,2025年海归应届生起薪较2019年下降18%,企业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而非学历光环。



董明珠的言论,某种程度上戳破了这个"光环泡沫"。当格力选择在国内高校建立"定向培养班",与清华、浙大等高校共建实验室时,他们看中的是更可控的人才培养体系。"我们花三年时间培养一个应届生,比调查海外经历的背景资料更高效。"人力资源总监的话,道出了大企业的务实考量。



在格力的历史展厅,董明珠的照片占据着显眼位置。从基层业务员到企业掌舵人,她的雷厉风行早已成为格力的品牌符号。2013年与雷军的"10亿赌约",2016年力排众议收购银隆新能源,每次争议背后,都是她对企业发展的强势把控。


但这次,舆论对她的容忍度似乎到了临界点。有人翻出她早年关于"格力手机要做世界第一"的豪言,质疑其"刚愎自用";有人将"不用海归派"与"格力手机销量不佳"联系起来,称其"管理过时"。当企业家的个性表达与公众期待产生偏差,当企业决策被上升到"价值观审判",一场关于"言论边界"的讨论正在展开。



在深圳的一场企业家论坛上,某科技公司CEO私下坦言:"我们也有涉密项目,也会优先选择国内培养的人才,但没人敢说出来。董明珠的问题,在于把'潜规则'摆到了台面上。"这种行业共识的"失语",恰恰反映了企业家在舆论风暴中的两难境地:不说,担心安全漏洞;说,就要面对舆论的放大镜。



北京中关村的创业咖啡馆里,一位海归创业者正在向投资人展示商业计划书。他的团队里,既有国内985高校的博士,也有海外名校的硕士:"我们做的是人工智能安防系统,涉及数据安全,所以核心岗位都是经过严格背景审查的国内人才。"这种"分类管理"的模式,或许代表了未来企业的人才策略方向。



国家安全部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:"鼓励海外人才回国发展,与加强安全审查并不矛盾。真正的人才,不会介意合理的背景调查。"这就像机场的安检系统:我们不会因为担心危险而拒绝所有旅客,而是通过专业手段筛选出真正的威胁。



格力的招聘官网显示,其海外市场岗位依然向海归人才开放,只是在涉密岗位设置了明确的限制条件。这种"有所为有所不为"的策略,其实符合国际惯例:美国五角大楼的承包商招聘,同样要求应聘者必须是"美国公民且通过国家安全审查"。



这场持续一周的舆论风暴,最终在格力发布"人才培养多元化"声明后逐渐平息。但留给社会的思考,远未停止。



我们该如何看待海归群体?是"自带光环的精英",还是"需要警惕的潜在风险"?显然,这两种极端观点都站不住脚。就像董明珠在内部会议上补充的那句话:"我家也有海归亲戚,他们凭本事吃饭,没人歧视他们。"问题的关键,在于企业能否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估体系,而非简单的"贴标签"。



我们该如何对待企业家的言论?是要求他们"八面玲珑、滴水不漏",还是允许他们在安全底线问题上"直言不讳"?当71岁的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直言"美国不再是以前的美国"时,她说出的其实是很多企业家心知肚明的现实。这种直率,或许不够"政治正确",但却是一个企业家对行业形势的真实判断。



在苏州的一家外资企业里,人力资源经理正在更新招聘手册。她划掉了"优先考虑海外经历"的条款,加上了"涉密岗位需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"的说明。这个小小的改动,折射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与安全性之间的理性选择。



舆论风暴总会过去,但安全意识不能松懈。当我们讨论"董明珠是否该道歉"时,更应该思考: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,企业如何既保持开放创新的姿态,又筑牢安全发展的底线?海归人才如何用实力打破偏见,证明自己的价值?



或许,正如一位网友在评论区写的:"真正的人才,不会害怕审查;真正的企业,不会拒绝贤能。我们需要的,是基于事实的理性讨论,而非非黑即白的舆论绑架。"



在珠海格力总部的顶楼,董明珠望着远处的港珠澳大桥,那里连接着内地与海外。阳光穿过云层,在她脸上投下坚定的影子。这场风波或许会成为她职业生涯的又一个注脚,但对于中国企业的人才安全之路来说,这只是刚刚开始。



感谢您的阅读!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或评论,请留言给我,期待与您的互动。记得关注猫咪视眼,获取更多精彩内容!

河南格力空调总代理

服务热线:180 3788 7953

Email:583850510@qq.com

Copyright © gree371.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07866号-1 技术支持:星悦互联